病急莫要乱投医,如何选择律师?你应该知道的秘密
发布时间:2019-11-11 15:34
编辑:未知
浏览量:
病急莫要乱投医,如何选择律师?你应该知道的秘密
前几天,接待一个当事人,我们称黄河先生。黄先生之前与秦岭先生合伙经营工程机械,两人从徐工集团融资租赁了一批工程机械,均是以黄先生的名义签订的租赁合同,秦先生做担保人。机械租来后,由秦先生负责公司营运。后来两人发生纠纷,徐工集团将黄、秦二人起诉至法院,法院判令黄先生支付租金,秦先生承担保证责任。本来是两人合伙的事情,现在却成了黄先生一个人的责任,黄先生当然不服。可问题是根据相关法律规定,承租人是黄先生,支付租金的责任就在他身上,至于他和秦先生内部如何划分责任,那是他们俩人的事情,不会因此影响徐工集团的债权。于是,在徐工集团起诉期间,黄先生就以合伙纠纷为由将秦先生起诉至法院,可结果却是一审裁定驳回原告黄先生的诉讼请求,黄先生为此又上诉至中级人民法院,二审审理后,认为黄先生与秦先生之间的合伙纠纷属于法院审理范围,于是撤销原裁定,指令一审法院对合伙纠纷进行审理。
黄先生之前没有请律师,他觉得自己占理,没必要请律师。在经历了一审裁定驳回起诉,二审指令审理后,黄先生终于认识到正是因为自己不专业,才让事情绕了弯路,如果继续凭自己的知识来应对复杂的诉讼程序,还不知道会出现什么问题,于是托了熟人介绍专业的律师,最终来我们这里咨询。
初步了解案情之后,我给出了我们的诉讼思路,然后提出需要调取徐工集团案件的庭审笔录,看他和秦先生在之前对事情是如何描述的。调取案卷需要黄先生给我们授权委托,谈到这儿,黄先生突然没有了刚才说案情时的那股锐气,原来,他已经委托了其他律师调取了案卷。又聊了一会儿,我终于明白,原来黄先生之所以找我们咨询,是因为一朝被蛇咬,十年怕井绳,这一次黄先生不仅对自己没有了信心,对情急之下聘请的律师也是同样的不信任,来找我们只是为了印证现在的律师办案思路是否正确,而不是真的找我们提供服务。既然如此,我很干脆的结束了谈话。
在普通人看来,国家的法律是统一的,同一个案子,不论请什么样的律师,律师能够提供的服务都是一样的。这样的想法其实是大错特错。对同一个案子,不同的律师处理的方式可能完全不同。就像是打仗,同样是为了消灭对方,周瑜和张飞的战法肯定不同,对于诉讼案件,不同的律师,对同一个案件也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,而不同的方式其效果也会不同。近年来典型的例子就是王宝强的离婚案,当媒体报道王宝强聘请了一位以刑事辩护闻名的律师时,大家都觉得很奇怪,但事实证明王宝强的选择是正确的。这位律师先用刑事程序打击对方,再起诉离婚案件,成功的保护了王宝强的权益,而如果单纯的提起离婚诉讼,能够争取的利益就会非常有限。
对于当事人来说,律师不能简单的用好坏来区分,更不能说有名的律师就是合适的律师。法律无处不在,每个律师擅长的领域差别很大,有擅长股权的,有擅长刑事的,还有婚姻、医疗、证券、劳动、建设工程、知识产权等许许多多细分的领域,纵观这十几年来法律服务的变化,为当事人寻找合适的律师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新的职业,需要由专职的人员来做。
以前对于多数人来说,请律师属于非常低频的消费需求,甚至有些人一辈子都不会和律师打交道。赢官司少打,中国人的传统文化里是非常厌诉的,但那是在封建社会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下形成的文化,如今这样一个分工越来越细、城市发展成为一个非常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的现代社会里,经济交往无处不存,小到买一根葱,大到几十亿的公司并购,人们无时无刻不在与人交往,虽然发生纠纷的概率很低,但随着交易频次的大幅增加,遇到纠纷的机率也随之增加。现代社会,人们需要律师的概率大大增加。陕西省有近9000名律师,近6000人集中在西安,还有大量不是执业律师,但从事法律服务工作的人,除去企业法务部这些内部法律人才,保守估计西安面向社会公众的法律服务人才在1万人以上,如何从这1万名“律师”中选择出合适自己的律师呢?
很多人觉得朋友介绍的比自己瞎找的要可靠,实则不然,你的朋友接触过的律师,他用着觉得好,但你用着就未必。毕竟你们的事情是不同的,朋友请律师处理的是离婚案件,而你要处理的是股权案件,也许这个律师对这两个领域都擅长,那是你的幸运,我也见过压根不懂股权的律师代理股权纠纷,结果官司输的一塌糊涂。
网上之前有人说过一种方法,就是你可以上“中国裁判文书网”,查询一下你打算委托的律师是否办理过你这类案件,看他的胜诉率如何。这种方法虽然有一定的道理,但其实并不好用。当你还没有接触过律师时,根本不知道该查找谁,而百度搜索出来的结果,准确性很难保证。现在,百度可以将一个律师同时包装成十个领域的专业律师,而不论这个律师在这些领域是否真的专业。
难道就没有一个好的方法来选择合适的律师了吗?有人会说,我选择大型律师事务所的律师,总是可以的吧?说这话的,明显是不懂律师行业的特点。某家在全国非常知名的律师事务所,今年出了个炫富律师,这个事件向公众揭露出,只要敢包装自己,没办过几件案子的律师,也可以变成“大律师”。在目前的体制下,许多律师事务所并不对律师的服务质量进行把控,律师和律师事务所之间其实是一种资质挂靠的关系。长期以来,律师事务所对律师并没有统一的质量管理体系,这是由于每个案件都有其独特性,法律服务其实是一种个性化很强的定制产品,很难有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律师服务质量的好坏。近些年,有许多人尝试对律师进行分级、分类,以方便当事人找到适合自己的律师,但效果都不明显。总结我多年的经验,找律师,看他办过哪些案子是非常有效的办法,但能看懂这些案例本身就需要专业知识,于是,律师中介成为了项新兴的职业。
通过律师中介可以实现快匹配合适律师的目的,但对于那些经常需要律师的人,尤其是还需要不同领域律师的人来说,通过中介来找,成本必然不菲,对此,还有一个解决的办法,那就是找一个律师作为长期合作的法律顾问,日常事务交给法律顾问去做,专项事务由法律顾问推荐更专注于该领域的律师去完成,这样,可以有效防范自己的法律风险。
说了这么多,回到我们的故事中来,鉴于黄先生来找我咨询动机不纯,我并没有深入的去了解他聘请的律师是否适合他这个案子,借此给各位读者的建议是:在委托律师之前,请充分了解你的律师,要选,就选合适的。如果不合适,请及时更换律师。在委托律师这件事情上,用人不疑,疑人不用。如果你不信任你的律师,你的律师不会全心全意的为你出谋划策,而出工不出力的律师,会给你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。今年,我们已经办理了好几个这样的烂尾案件,本来可以一次程序搞定的事情,现在却成了夹生饭,需要重新梳理案情,走了很多弯路。真心希望每一个人都能拥有一个贴心的私人律师,为您保驾护航!(供稿人 朱瑞律师)
最后,还是那句话:事前防范胜于事后救济!!